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11-22 点击数:5148
重庆日报11月22日讯:作为重庆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的重大专项,主城“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11月20日至22日,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91家知名设计机构的大咖们应征报名,并进行现场交流、实地踏勘和现场答疑。按重庆市的总体部署,“两江四岸”的治理提升,将围绕“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来打造。明年1月底前,入围的设计机构将进行方案公示。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看到,作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资源,“两江四岸”将出现怎样的面貌。
治理提升江岸 消除六大不足
10月17日,《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在市政府常务会上审议通过。
按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正积极实施“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其中,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列入了“八项行动计划”中。
重庆是一个“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两江(长江、嘉陵江)从重庆主城穿越而过。“两江四岸”是城市提升的独特资源,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轴。对“两江四岸”的治理提升,列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的重大专项。
根据相关部门的前期调查,“两江四岸”总体来看还存在六大不足:一是环境脏乱,生态质量较差;三是景观杂乱,观赏性较差;三是公共开放空间少,亲水性较差;四是游憩设施缺乏,体验性较差;五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达性较差;六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不够,人文彰显不足。
为此,在“两江四岸”的治理提升过程中,我市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优先、品质优先的原则,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治理方案,把握工作重点,增强“主轴”意识,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按照“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的总体思路,围绕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重大专项,努力实现“一年有变化、两年出靓点、三年见成效、四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使“两江四岸”成为展示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品牌的靓丽名片。
按照规划,“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范围,河道中心线长度约180公里,两侧岸线总长约394公里(含江津段30公里)。沿长江,上起九龙坡区西彭镇,下至江北区五宝镇;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区,下至渝中区朝天门。
而在2018年至2022年,我市将重点治理提升主城中心区域的滨江地带,岸线总长约109公里,具体为:嘉陵江北岸(高家花园大桥-大佛寺大桥),长度为17.8公里;嘉陵江南岸(双碑大桥-朝天门),长度为16.3公里;长江北岸(鱼洞长江大桥-朝天门),长度为34.3公里;长江南岸(龙洲湾-寸滩大桥),长度为40.6公里。
>>>>>
设计师建言:
重庆魅力江岸可以这样建
山清水秀生态带
用好消落带、岸电技术等 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
易兰(北京)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陈跃中认为,两江中消落带是“两江四岸”中山清水秀生态带的必要部分。
陈跃中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重庆大学就读,四年中有不少时光是在嘉陵江边度过的,“那时候,江边有吊脚楼、轮渡、供市民玩乐的堤坝,充满了生活气息。”陈跃中强调了因水涨水落形成的消落带的作用。“它具有过滤泥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不过,现在重庆两江消落带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陈跃中举了不少例子,如植物覆盖率低、城市弃渣增多……他建议,要注意消落带地貌、水文、植被等多种元素的协调统一,不要破坏了周边生态平衡;考虑到消落带的脆弱性,山清水秀生态带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完成。
市交通局港建处王文军说,为保护两江水质不被污染,市交通局已经编制发布《重庆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建设方案》,推进污染物接收点建设,防止船舶垃圾往水体排放。
“我们正在推进大型港口岸电技术,完成了朝天门、寸滩、果园港等码头岸电改造。”为什么要用港口岸电技术?王文军解释说,主要是避免船舶在靠泊期间使用发电机,减少燃油的使用,降低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
立体城市景观带
突出“山水之城”的特色 拒绝“千城一面”
不同于巴黎,也不同于伦敦,虽然大家都是滨水城市,但城市景观设计却大相径庭。英国ZAHA董事克雷格基纳(Craig Kiner)来到重庆之后发现,重庆这座独具特色的山水之城,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罕见的。
“到了重庆后,我去滨江路散步时发现,江岸的整体利用效果还不是很好,比如很少有地方可以留下来休闲”,克雷格基纳认为,在一些视觉“节点”,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
美国SWA设计总监、首席设计师大卫·汤普逊(David Thompson)感受比较类似。他此前参与过长滨路菜园坝到储奇门段的景观设计,对重庆了解颇深。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大卫·汤普逊感受到“两江四岸”设计的复杂性。“在一个狭长的滨江地带,有裸露的桥墩,有待拆迁的旧房,如何让这些元素和谐共存,很考验设计师的功力。”大卫·汤普逊此行还发现了些新问题:人与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不足,城市滨江地带的交通体系还需完善。
“重庆的滨水空间,几乎被大马路所阻隔,导致可达性不够、亲水性不够,这是重庆‘两江四岸’现状的共性”,大卫·汤普逊说,这是“两江四岸”目前的缺点,但也可以说是重庆独一无二的优势。他建议,要因地制宜建设步道,包括过街步道,将马路两侧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设计上可以与景观相融合,在重要的节点可以有“曲线桥”,既是有趣的特殊景观,也是过街的重要通道。
“改造的原则就是要突出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拒绝‘千城一面’。”大卫·汤普逊说。
便捷共享游憩带
巧用剩余空间拓展休憩之地 让市民与景观“互动”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聪说:“对重庆这样的城市来说,设计便捷共享游憩带并不容易,要兼顾设计的美观性和市民生活的舒适性。”
黄聪发现,“两江四岸”可在一些剩余空间上“做文章”,比如天桥底下、楼宇间不规则的地块、废弃的停车场、还有不少荒废了的斜坡可待开发。他说,剩余空间可采用“填充法”,即通过“破硬增绿”等技术手段增加休憩绿地,把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楼宇间硬地改造为街头绿地或游乐场等。“扩大了的休憩空间可以为居民交往提供场所,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美国SASAKI公司董事张韬认为,目前的“两江四岸”与市民的互动不足,“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想办法把人留下来。”
同时,张韬觉得,目前的“两江四岸”步行系统也待完善。
张韬建议,滨江地带的功能、形态应该是“多元化”的活跃空间。“不论老人小孩还是年轻人,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不论外地游客参观还是本地居民散步,都可以有很好的体验,让市民与景观‘互动’。”
人文荟萃风貌带
把人文关怀带入到“两江四岸”的景观设计中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杨宇振说,希望把人文关怀带入到“两江四岸”的景观设计中,特别是人文荟萃风貌带要充分体现重庆的历史文化内涵。
“重庆的山水中,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留下了先祖巴人的遗迹……”杨宇振说,人文荟萃风貌带可以考虑以历史文化、现代都市为两条主线,沿岸可用浮雕、纪念馆、壁画等景观承载巴渝历史。
对“两江四岸”的老旧建筑,杨宇振提议,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划定和打造传统巴渝建筑风貌,以多层和低层为主,借鉴传统民居白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并在材料和内外空间处理上进行现代创新,形成独特的山地建筑景观。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崔曜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