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8-05 点击数:4662
7月13日,綦江区横山镇举行“赶寿节”,高寿老人为宝宝们“开荤”送福,寓意健康幸福,平安美满。 记者 万难 摄
重庆日报8月5日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的康养产业,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兴产业,康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按照市委要求,市政协将康养产业发展列为2019年度重点调研和协商计划,在主席班子带领下,各专委会、各民主党派历时半年深入调研,市级相关部门和各人民团体、各区县政协协同配合,形成了60篇专题调研报告、19篇情况通报和《重庆市康养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日,就当下重庆康养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发力点、困惑和瓶颈、产业规划和布局等,市政协常委会围绕加快重庆市康养产业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开展了重点协商。协商中,大家普遍认为,发展康养产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必然要求,重庆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扬长避短,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努力把康养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发展的重要产业。
8月2日市政协的一次重点提案督办会上,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负责人透露,在与国家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现有产业总体规划无缝衔接的基础上,我市将出台《重庆市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继“互联网+”“旅游+”之后,“康养+”能否成为重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康养产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
学术界普遍认为,康养是指健康和养生的集合,从人的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对婴儿出生前后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健康养护,包括养身、养心、养老。
康养产业如何界定?调研组认为,康养产业是以康养活动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综合性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包括为社会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的康养农业、康养制造和康养服务,属于大健康产业范畴。
当前发展康养产业对重庆有何意义?调研组认为,发展康养产业是重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必然要求。
康养产业属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绿色产业。调研组表示,重庆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有利于实现生态资源的产业化;有利于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可以说,发展康养产业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的具体行动。
同时,康养产业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接民生福祉,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调研组认为,当前,重庆经济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有利于推动康养农业、康养制造和康养服务三大产业的多元行业体系加速发展,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两高”目标的现实需要。
调研组认为,重庆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有助于引进亚欧高端康养企业入驻重庆,是加大内陆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的有效途径之一。
康养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异地供给优势,通过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优化资源配置,能够推动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各区域之间,包括川渝、渝黔等跨省毗邻地区之间的交通、信息、产业、市场、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发展康养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具备“避暑”“避寒”“避霾”全天候康养条件
7月23日,以“气候与康养”为主题的第三届康养大会在石柱黄水镇举行。会上,石柱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和中国天气网授予“中国天然氧吧”和“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牌匾。
石柱的成功获评,与该县59.04%的森林覆盖率、每年保持在350天以上的空气优良天数、平均16.5℃的气温等良好的生态资源密切相关。
而在重庆,有着独特生态禀赋的远不止石柱。
调研组认为,重庆具备“避暑”“避寒”“避霾”全天候康养条件。其一,重庆纬度适宜,地处北纬28°至32°之间,处于有利于人体成长发育和长寿养生的优质生存区间。其二,海拔适中,海拔800米以上具备避暑气候资源的宜居区域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其三,全市森林面积截至2017年底达5964万亩,森林覆盖率48.3%,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米超过1200个,具有生态环境好、生态系统功能强、生态产品优等特别优势。其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充沛,太阳辐射弱,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重庆还是世界温泉联合会授牌的唯一一个“世界温泉之都”。调研报告显示,重庆全市一半以上区县有地热资源,可谓“山山有温泉,峡峡有热水”,目前已探明温泉分布区域达1万平方公里,温泉矿点146处,允许开采量为每天4.5万立方米,温泉富含锶、氟、硫酸钙、偏硅酸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现已建成涵盖休闲、度假、SPA等类型的各种档次的温泉旅游景区、景点、酒店、度假村40余个,2018年接待游客14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5亿元,是全国温泉旅游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的山水之城自然风貌,众多的民风民情、多样文化的富集,名扬天下的美食,较为丰富的医疗资源,初具规模的森林康养和方兴未艾的运动康养,都吸引着市内外游客来打卡旅游或休闲观光。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对健康养生、心理康养等方面的旺盛需求。调研组表示,就重庆康养产业发展而言,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具体而言,包括重庆老年人群数量多、增速快、需求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8年达到719.55万人、占比21.13%,老年人群对包括康养产品和服务在内的需求与日俱增;亚健康人群需要临床的生理治疗、心理及社会的综合治疗,对包括保健品、健身、养生等方面需求增长较快;青少年和幼儿对自然体验、生态教育、亲子活动、生态研学等方面需求前景广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调研组表示,山清水秀的美丽重庆,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优势天然、大有可为。
六个不足:不容忽视的挑战和短板
《中国康养产业蓝皮书(2017)》指出,中国康养产业消费需求,2020年将达8万亿元,产业前景可期。
事实上,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康养产业快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走在前列,大多把康养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主导产业。全国各地也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上海、杭州、深圳、山东等地已将康养产业列入“十三五”规划中,贵州早在2015年2月就出台了《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2年)》和《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2018年又出台了新一轮六项行动计划,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重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物医药、康养服务等领域态势向好,已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相对国内外康养产业先发地区,重庆康养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呈现“三个尚未转化”:企业的个别效益尚未转化为整个行业的规模效益;服务全民的社会价值尚未转化为显性的市场价值;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具体表现为“六个不足”——
第一是顶层设计不足,与产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我市未将康养产业纳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从规划上看,我市康养产业发展布局零散,分布在“十三五”规划和一些分项规划中,缺乏康养专项规划,产业发展缺乏依据。从标准上看,康养产业缺乏规范且完整的产业发展标准,而市外部分地区如四川攀枝花已经颁布了13项康养产业地方标准。
第二是高端供给不足,与国际大都市战略地位不相匹配。重庆康养产业与其他先进省市相比,规模总量存在差距。优质产品偏少,健康养老领域的养老服务整体供给质量不高,大多为配餐送餐、家政、文体娱乐等低端服务,紧急救援、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中端服务供给偏少,养老服务市场处于有效需求和有序供给“两不旺”的尴尬境地。同时,产业人才稀少,康养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育体系不健全。
第三是产业发展不足,与全链条多元复合发展不相匹配。康养药业产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现象较为突出。优质中药材资源利用不充分,多数处于简单粗加工的低端环节,利用现代技术开发中药方剂、经典名方、中药饮片等高附加值环节依然薄弱。康养旅游仍以景区景点观光游览为主,服务内容形式单一,温泉旅游多停留在“泡着温泉蒸桑拿,找个农庄吃鸡鸭”的初级阶段。
第四是创新实力不足,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不相匹配。以生物医药制造为例,全市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中,拥有科研机构的仅81个,不到总数的一半。“互联网+”健康服务等康养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面较小,产业化进程缓慢。
第五是基础配套不足,与全方位服务功能支撑不相匹配。部分远郊区县康养项目通达时间长、路况较差,市外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需要多次换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体验的舒适度和愉悦感。部分康养聚集地所处地理位置较高,没有合适的建设水源工程条件,需通过多渠道供水方式保障供水。
第六是政策扶持不足,与全要素扶持精准施策不相匹配。扶持政策缺乏整合。我市根据中央指导性文件出台的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对于市场准入、财税支持、土地供应以及人才储备等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尚未形成体系。
九大发展业态,七大康养产业区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庆,应当如何发展康养产业?全市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康养产业如何科学合理布局?调研组呼吁:推动重庆康养产业发展,要紧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机遇,立足自身优势、补齐短板不足,完善康养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落实配套政策措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努力把康养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为重庆更好发挥“三个作用”提供新引擎。
调研组建议,重庆推进康养产业发展可围绕康养农业、康养制造、康养服务三大重点产业,突出“健康养老、康养旅游、康养运动、康养医疗、康养药业、康养器械、康养食品、康养大数据、康养保险”九大发展业态,立足重庆“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七大康养产业区,着力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康养品牌。
具体而言,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产业发展。出台《重庆市康养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将康养产业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康养产业的基本内涵、战略定位、发展原则、总体思路、产业分布、产业重点、措施路径等方面内容,构建科学的康养产业体系,按照确定的重点产业,分类制定产业行动计划,逐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需要制定完善标准,统一行业规范。围绕康养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业态和重点任务,制定和完善与康养产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技术标准。同时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康养企业等参与的康养产业协会,规范行业管理。
在产业引导发展方面,应当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融合发展。一方面推动康养产业一二三产业多业态深度融合,完善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养产业体系。同时也需要推动城乡融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优势,将康养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实现“五大振兴”,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发展康养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综合配套。调研组建议,围绕康养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进一步加大康养旅游目的地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电路讯”等生活设施配套。在主城区突出“两江四岸”以及“四山”自然、人文、民生、休闲等功能。在新修道路、水利工程、市民广场、休闲公园的同时,充分考虑这些基础设施的康养属性和景观属性。
在全面发展康养产业的基础上,调研组建议要同时强化市场营销,以扩大品牌影响。可借鉴贵州、四川等地经验,在全面唱响康养品牌的基础上,研究确定重庆康养产业的城市形象定位,量身制定宣传推广总体方案,提炼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富有特色的宣传口号,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推广重庆康养产业。发挥巴渝民宿“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优势,做好乡村民宿网络营销,有计划地在城市和农村策划一批以康养为主题的“网红”景点,吸进更多消费者排队“打卡”。同时办好节会赛事,巩固提升重庆国际马拉松赛、重庆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赛、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等赛事品牌价值和旅游市场吸引力,向陆海新通道沿途省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介重庆康养产品。
此外,调研组还建议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科学配置人力资源,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康养产业就业发展。要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康养服务机构监管机制,将所有医疗机构、保健和养老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资质、执业记录等统一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探索积累大数据监管的方式和经验,引进第三方机构监管,提升监管效率和质量,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康养产业行业规范,探索建立不良诚信企业(机构)黑名单制度和不良信用者强制退出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记者 戴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