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

Policy Environment
重庆产业扶持资金“补”改“投” 百亿资金助推六大产业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6-14 点击数:400

   重庆商报6月14日讯(记者 薛哲) 未来5年内,将有100亿元资金助力我市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昨日,市财政局介绍,为此,政府出资25亿元,成立重庆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并利用这笔资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最终形成100亿元的资金“蓄水池”。

  政府补贴改为股权投入

  “分配方式由‘补’变‘投’,虽一字之变,却是财政资金分配方式的一大革新,对于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来说是一大进步。”市财政局企业处人士介绍,以前财政扶持产业发展一般采取“补”的方式,基本流程是企业根据政府补助方向和要求,自主申报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下拨资金到企业。而在资金使用监管上,主要审计是否有违规违法使用现象,并未把资金使用绩效纳入审计范围。

  如今,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重庆市产业投资领域,重庆的财政资金将改为“投”,即将原来以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直接拨付给企业的资金,转变为政府以股权投资,与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这样,财政资金不仅可以改“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的常规资金使用分配现状,而且还可通过市场来评价扶持资金的绩效,解决财政补贴资金绩效评价难的问题,使得财政资金在实现产业扶持意图的同时,资金“可循环、可评估”成为可能。

  已成立管理公司运作

  市财政局表示,由“补”改“投”,需要一个市场主体来代表政府进行股权投资。为此,重庆市政府设立了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即母基金公司),并下设6个子基金公司,以不同注资比例做大做实基金池,使财政资金发挥“可放大”的杠杆效应得以实现。

  按章程,引导基金实行决策与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产业引导基金与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合作,分别设立私募投资基金性质的专项基金。引导基金与其他出资人的资金同步到位,也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另一方面,专项子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所有权、管理权、托管权分离,基金设立、投资、管理、退出等也按市场规则运作,母基金公司不参与直接业务管理。

  “一事一议”保公益性项目

  “即便项目中有一两个出现了问题,但其他赢利项目完全可以弥补,理论上基金池不会被抽干。”市财政局企业处人士表示,以赢利为商业目的的子基金公司,由于自身也有资金投入,因此必然会更看重项目的投资风险及赢利回报率,在选择项目时会慎之又慎,优中选优,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可精准”扶持产业成为必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也就顺理成章。“他们会用更专业的水平去调查、研究项目申报单位的背景、财务状况、发展后劲等与赢利可能的每一项指标,综合评估后才确定是否上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进程中进行全过程财务监测,一旦有异,就会有相应措施出台。”

  不过,为规避子基金公司只投“热钱”而冷淡那些投资市场不敏感的政府公益性项目,母基金公司则会在专项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下,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采取事先约定优先保障社会投资人合理收益、适当分担投资损失等措施,以此来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五年形成上百亿元基金池

  按照发展规划,重庆财政将在未来5年时间里,以每年25亿元的资金量注入到母基金中,最终形成一个上100亿元的基金蓄水池,着力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和领域的投入。

  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员李勇表示,政府通过建立母基金公司,引入专业基金公司,事实上是对政府资金进行第一次放大。再通过入股企业,会再一次拉动市场资金向新兴产业投资。李勇认为,这25亿元资金,可撬动自身数额10倍数的社会资本,可达到250亿元。 返回